42862.CC
按照病因区分,疲劳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。病理性的疲劳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于1987年正式命名为“慢性疲劳综合征”。据统计42862.CC,全球至少有1700万人受到该疾病影响,20~50岁的中青年较多。中国健康教育与促进协会的初步调查显示,大多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患病时间在一年半以上,30%左右人群有长达5年的疲劳感。
到了10月,我开始出现睡眠障碍,腿疼。医生说我是压力过大,但是我真没觉得当时有什么压力,可能唯一的压力是新冠导致了一些不确定性,那时候我在欧洲,他们正在经历第二波疫情,又开始有一些封锁措施。健身房关门了,我就在家做瑜伽跟拉伸,每天不超过半小时。而且我每天会出门散步,一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42862.CC,还挺轻松的。
病友互相聊天时会发现很孤独,因为这个病不被看见,很多人最大的苦闷就是没办法跟别人解释他的病。生病不是自己的错,这个病还没有被研究透,所以每个人的经历都有个体性。任何一段黑暗的背后都是宝藏,我身边的人其实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我在经历什么,为什么一病就两年?大家可能都没听过这个病,听过也很快就忘了,但也正常,这个病被人看见有一个过程。
睡不好上班就会比较累。因为我的工作要求非常集中注意力地去处理一些数据,加班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会导致我容易出错。有一些问题在我正常工作状态下是可以发现的,睡一觉起来我能看出来,但是前一天晚上 10 点钟的我就是看不出来。所以我后来的办法就是,如果那个东西是晚上9 点之后完成的,我会忍住不要当天发出去,第二天早起再看一眼,没问题再发。
一个年长的朋友建议我看医生,那时我才发现有一个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专门科室,之前完全不了解。中医医生先问我有哪些症状,我说胸闷,喘不上气,睡完还是很累等等。当我说胸闷的时候,他问我有没有拍过心电图,心电图有没有什么问题,也会结合西医。我说没有什么问题,然后把了一下脉,中医诊断是脉细,脾虚,肠胃脆弱,诊断书上写着慢性疲劳综合征专病,就开药了。
之后我开始吃中药,同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进行调整,现在感觉身体恢复了些。我首先解决的是加班的问题,跟领导和同事沟通,明确说加班最晚到晚上7点钟,超过时间我就下班。如果我没有在工作时间内完成任务,公司可以辞退我。上班时间让我做什么,我会尽量做好,但是下班时间是属于我的个人时间。而且我们没有加班费,也没有调休。
得病毒性脑膜炎跟我一次爬山有关。爬山前我做了很多驱蚊准备,但没想到山上蚊子还是很多,我全身上下被咬了很多包。过了7天的样子,有一天早上醒来,我头特别疼,那时候天气很热,我以为是中暑了,就试了刮痧和吃中暑的药42862.CC,大概两天之后,晚上我开始发烧,37.8度,第二天头特别疼,人完全不能动,一动就疼,像有人拿着榔头捶我的头一样。我妈妈觉得这个情况不对,要去医院,这个时候是8月底。
当时我又写论文又加班,要弄到晚上12点或者更晚,第二天早上再去上班,持续了一个多星期,出现了很明显的心悸,不明原因心跳快,走个路就能到140的心率,晚上睡觉的时候心跳也会快。我去医院做了一系列心脏的检查,但没查出原因。除了心跳快,也没有其他心脏上的症状。医生只让我好好休息,但是那时有毕业的压力,加上项目组也到了关键的时间点,就硬着头皮加班。
到4月底的时候,我又加班又实习前后快一个月了,实在心跳太快了,到了要吃速效救心丸的程度。有一天晚上下班回家,走到公交车站的那一段路,我平时只需要走10分钟,但那天我觉得好累,走了20来分钟,心率飙到了180。我靠在那个公交车站的时候,觉得不太对劲,需要放慢节奏42862.CC,最后决定跟公司请假了。那时我感觉整个人像紧绷的皮球突然被戳了一个洞,一下子泄了气。
但是到了7月,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,睡醒后疲惫也没得到缓解,整个人巨累,记忆力很差,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。我会记不住前一天别人跟我交代的事情,比如你前一天约我,第二天早上起来我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没发生,你来找我的时候,我才会想起来。我出门的时候,门也不一定会关。去超市里买东西,出发的时候记得,但到超市就忘了我到底要买什么,有一包番茄酱我花了半个月才成功买到。
当时我没有去看医生,感觉不配得到大家的理解。我有跟家人说,我怎么感觉好累,也好困,有时候睡多了还会肌肉酸痛。家里人只是说,你每天都在睡觉,怎么会累?他们说我可能是睡得太多了。后来他们叫我每天出去走路,我妈妈晚上也会陪着我去江边散散步,我也试了,走路那两天确实精气神会提上来一点,但是整体来说还是丧丧的、困困的。后来也听医生说了,适当的运动会让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。
这个状态持续到8月份,我觉得我需要做出改变了,就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。就是那么凑巧,去山上之后得了脑膜炎。从夏天到现在我的状态时好时坏,好的时候有精力去想其他的事情,差的时候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。我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或者焦虑症,也去诊断过,但医生说没有到抑郁症的程度,可能就是精神压力大,建议我寻找新的兴趣。
生病在家时,我做任何事情或者稍微运动一下,都感觉很累,大多数时间在睡觉,家人就觉得我太懒了。我是应届毕业生,因为身体状况,家人没要求我出去找工作,但是每天念叨我,给我造成一些心理压力。加上周围的人都找到工作了,我却在家里蹲。不过我压力也没有那么大,在找工作上,我是顺其自然。以我现在的状态去上班的话,对自己和老板都是不负责任。
网友评论更多
1546迷糊糊
42862.CC
据新华社报道,11月28日至12月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。12月3日,在返京途中,习近平来到江苏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。他强调,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,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,江山就是人民、人民就是江山。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,要用好这一教材,教育引导党员、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、不畏艰险,勇于斗争、敢于胜利的精神,紧紧依靠人民,把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。
盐城的红色基因根植大地,融入血脉。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从盐城市获悉,以烈士命名的区、乡、镇、街道、村遍布盐阜大地,共128处。如东台市五烈镇因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唐学海、陈维仁、许文华、孙保民、李友存五位烈士而得名,盐都区潘黄街道是以潘克、黄炜两位烈士的姓合并而命名,滨海县陈涛镇以抗日女英雄陈涛的姓名命名……
2023/12/07 推荐
507188****5939
42862.CC
依托绵阳市中心医院建立的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,正是委市共建协议明确的重点推进项目。该实验室主任李小安对变化的感受更直接,“省卫健委每年有专项资金100万元支持,人才引进方面,绵阳市给编制给费用,让我们能吸引高端人才。”他透露,目前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50人、流动研究人员44人,研究人员博士学历占比58%。
该医院“引才难”问题的解决,是“委市共建”破解高端人才引进难题的缩影。绵阳市卫健委主任李晓林介绍,2023年全市卫健系统签约引进博士21名、硕士300余名,其中引进博士人数为2022年全年的2.6倍,医疗系统博士总数已突破120名,并实现了从北京协和医学院、北京中医药大学引进博士人才的历史性突破。
要建设中西部精神卫生中心,医院自然也面临许多困难。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向虎表示,最突出的问题是编制,医院目前有职工3000多人,核定编制仅1001个42862.CC,已经在编职工944人,仅剩57个编制42862.CC,今年招引的硕士大部分没有编制。“尤其是,精神科现有医护人员266人,编制只有30个,绝大部分没有编制,导致精神卫生专业人才招引特别困难。”
2023/12/07 不推荐
180152****8789
42862.CC
打造“沉浸式”红色教育阵地。娄烦县峰岭底村围绕高君宇红色文化IP及高君宇故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以“转化+活化”方式,提质升级红色旅游产业经济。该村围绕高君宇纪念馆数字化及智慧化展陈升级,完善故居周边基础设施配套,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,强化乡村红色文化氛围,推动高君宇相关演艺活动发展,打造红色文化展示空间,加快文旅项目建设。
打造“山水田园”旅游名片。汾河水库是山西最大的水利枢纽,世界第一例水中倒土坝工程,每年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。为增加汾河水库省级风景名胜底色,娄烦县以“产业生态化+生态产业化”方式,以休闲渔业、智慧农业为核心,构建产业融合发展链条,用足用活罗家曲村和下石家庄村农家院落,发展手工、旅游服务、种养殖等庭院经济,增加农民收入。
2023/12/07 推荐
29白垩
42862.CC
新京报讯(记者 吴采倩)12月4至5日,“四川技能大赛——2023年四川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”在成都建川博物馆举办,将开展6个竞赛项目的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现场。图源:四川省文物局据介绍,这是四川省首次举办的文物行业职业技能比赛。本次大赛由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导,四川省文物局、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、四川省总工会主办,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承办,四川省博物馆学会、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、四川省考古学会、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协办。陶瓷文物修复现场。图源:四川省文物局新京报记者了解到,这次大赛共设木作文物修复师、泥瓦作文物修复师、金属文物修复师、陶瓷文物修复师、书画文物修复师、考古探掘工6个竞赛项目,每个项目均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。其中,理论考核占30%,实际操作占70%。本次大赛经各市(州)、单位选拔,最终有78人报名,实到71人参赛,其中木作文物修复17人、泥瓦作文物修复10人、金属文物修复12人、陶瓷文物修复12人、书画文物修复13人、考古探掘7人。四川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为期2天(12月4日至5日)42862.CC,6个竞赛项目的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同时展开,将评选产生一等奖6名、二等奖11名、三等奖12名。编辑 杨海 校对 刘越
~
2023/12/07 不推荐
22seika菓子
42862.CC
气候变化挑战面前,人类命运与共,各方应增强共同应对的决心和能力。一是要践行多边主义,坚持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及其《巴黎协定》确定的目标和原则,加强团结合作,实现互利共赢。二是要加速绿色转型,积极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,推动传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,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。三是要强化落实行动,充分兑现已有承诺,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切实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、技术、能力建设支持,以行动化愿景为现实。
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,中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,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。2022年,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%。在绿色转型方面,中国行动果断有力,得到广泛认可,被视为实现必要绿色转型所需变革的重要推动者。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,中国政府一贯敦促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。尽管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在大力节能减排的同时,提供气候援助,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。中国政府安排了 200 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支持南南气候合作。中国愿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、密切合作,携手迈向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。
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缔约方大会每年举行一次,是世界上唯一的气候变化多边决策论坛。值得注意的是,COP28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气候大会,几乎所有缔约方都参加了今年的会议。这凸显了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紧迫感和日益扩大的共识,即任何国家不能免于气候变化影响,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。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,中国愿与各方一道,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。
2023/12/07 推荐